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资料图片)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
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
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
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二)审计方案编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的制订对审计项目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提纲,包含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起到全面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编制审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对审计对象情况的掌握。
尽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占有“地利”之优势,亦不能保证对本单位各部门、各环节运转情况都能全面了解。这说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调查是审计方案编制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是对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
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在既定审计立项时就确定了,是审计方案编制的中心,现场实施阶段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范围要围绕审计目标而定。
三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可用审计资源的配备。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将影响审计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总之,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准备全面,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认真执行审计方案,考证事实,以重要性为原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成就审计报告的精彩。审计实施阶段犹如写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还要做到抛砖引玉,紧密扣题。
一要突出“重”。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重要性为原则,按照审计方案拟定的重点审查内容,给予重点关注,在时间、人员安排上加强力量。对重大事项、大额资金、复杂环节要详审细审;对支撑重要问题的审计证据要取证全面。
二要围绕“中”。
顾名思义,“中”即中心,对审计而言则是审计的目标。审计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当发现拟定的审计重点范围偏离了审计目标,进行考证的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存在重要性、时效性的偏差时,就要及时调整到围绕中心的轨道上,始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
三要紧记“本”。
审计人员在核实问题时,要抛开表象看本质,由表面问题分析出的与审计事项关联的内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达到通过个案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深入剖析,提升层次。
另一方面,采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项目都要做到:明确审计目标、审查重点范围;发现错误疑点,及时取得证据;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文字载体。它的使用者是审计对象、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因此在编写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在编写审计报告时首先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审计报告所反映内容能够得到重视的关键。
二是注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四要素。
即注意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果合理;证据充分,定性合理。审计报告编写要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规范,做到目标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效。
三是注意报告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项目往往是单位领导关注的事件或上级要求落实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的节奏要紧凑,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要“稳、准、狠”,要保证审计报告呈报的及时性。
四是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
审计工作要有人情味,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客观性,不能成为审计对象的负面清单。审计报告既要对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清楚,也要重视全面记录审计对象做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管理经验。(内审网注:审计报告是否需要包含表扬、称赞,业界存在争议,各单位可自行斟酌,更多干货,请关注公众号内审网)要通过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工作面貌,在反映问题风险隐患的同时,对优秀工作经验给予弘扬传递。
五是在审计报告处理上要掌握艺术性。
审计报告对成绩和问题阐述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报告阅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叙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反映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表达要直白,不能有夸张性词语运用;在处理问题和成绩的前后顺序时,要掌握好问题和成绩的抑扬顺序,尽量考虑审计对象的阅读心情。如适度的肯定其大体上很好,这样审计对象才能对美中不足之处更为重视,有利于审计结果的落实。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逐渐成为单位管理者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信息来源,审计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份精彩的审计报告不但饱含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更应使之成为单位各部门之间隐患防御的宣传工具。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层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种非常糟糕的现象:“年年审,问题年年犯”,其直接导致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质询。故此就“内部审计工作究竟在做什么”这一疑问,最有力的回答是:改变形象,后续审计是关键。
一是审计程序不能简化。每一次后续审计都要按照新项目的要求来做立项、编制方案、实施审核、出具报告。
二是审计目标要明确。后续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整改到位。
三是发挥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作用。
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分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对单位被查层面的质量控制考核。对审计对象整改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事实披露,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的进度,保证问题整改的深度,扩大问题整改的辐射面,杜绝同类问题屡查不改。
第二个层面是对审计项目本身质量的考核。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要通过整改的成效,客观分析已发表的审计建议的实用性、适度性。运用PDCA、鱼骨图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以往审计项目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缺陷产生的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审计操作程序及项目管控流程;提高审计证据查找的准确性、全面性及审计依据查找的充分性、相关性;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
在开展后续审计项目的现场审查中,对新发现的问题要重点分析,特别是对依照审计意见整改后所采取的新流程新举措,由审计对象提出的有异议性的反馈意见,要给予重点关注。应虚心接受来自审计对象的意见,重点测试问题点,若是由以往审计结论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及时纠正;若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新的审计重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展开问题调查。基层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单位的管理运营中逐步由幕后转到台前。
在未来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大,要在单位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单位管理者心里占有一席之位,就要从自我建设入手。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更多地接触管理方面的理论,借鉴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技术,突破自我、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降低内部审计工作风险,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素材来源:审计实践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