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头条丨与儿童共写那诗意乡土的歌

2023-06-01 15:59:44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报记者 宋 鸽

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愤怒的/犁田机/挥舞着大大的手/跑过来/五颜六色的/草儿和花儿/一个连一个/被赶进了泥土里/哗哗的/小河/唱着歌儿/花花绿绿的/田野/要沉睡了……

这是安徽省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学校学生陈荣浩写的一首小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都是孩子对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诗,正是教师董艳带学生写的,也是她所热爱的乡村教育生活的缩影。


(资料图)

“用诗歌开启乡村的每个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这就是我们乡村师生享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诗歌,董艳建立了自己与乡村孩子的生命联结,用18年的时光相互陪伴,师生写了3000多首诗,这些质朴单纯的文字飘进了学生心里、老师心里、父母心里。

18年从教生涯,董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名师,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不变的初心: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与乡村孩子一起筑梦新生活。

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

从学生时代起,董艳便与文字产生了不解之缘。她喜欢阅读,痴迷于小说,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还写起了小说。

200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董艳来到乡村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向来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她感到一丝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排解自己在异乡的孤独。

夜色渐浓,董艳在日记中追问:“什么样的教育姿态才是一个乡村教师该有的?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教育的世界?”带着这些困惑,她遇到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于漪老师那句来自生命深处、闪烁教育光芒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震撼了董艳的心。于漪老师的“如水姿态”也将董艳的生命裹入其中,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

为了“学做教师”,董艳一遍遍在寝室模拟课堂教学,将报刊中的优秀教师做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凭着一股子韧劲,入职一年便成为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董艳拿到了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纪录。之后,这匹黑马似乎一下子被“看见”了,公开课、经验交流接踵而来。为了不降低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值,董艳更加“用力地教”,教学成绩显著,但她却说自己没有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2007年,董艳外出学习,她第一次看到城里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手边有大量的书可以自由阅读。回来后,她看到简陋的教室,望着仅有的几本被学生传烂了的书,不禁问自己:“我应该为乡村孩子做些什么?”

儿时那些如饥似渴读到月上柳梢的记忆涌上心头,她决定要带班上的孩子“读起来”,用故事填满乡村孩子的童年。董艳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讲故事,写作文时配上图画,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孩子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4年时间,董艳与学生一起坚持共读,孩子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方面收获很大,整体表现突出。

用诗歌走进孩子心灵

2010年,困惑再次来袭:“教育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教育与生活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共处呢?”董艳手捧《礼记·学记》,看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想着教学相长,却苦苦找不到出路。

直到2011年一次公开课上,董艳选择了《清明》一文的吟诵教学,在这堂课上,董艳发现孩子们被诗歌所吸引,看着乡村孩子那专注的眼神,她看到了儿童内在丰富的生命力。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乡村孩子从小便被包裹在大自然中,这种亲密与联系是与生俱来的。董艳所执教的学校地处大别山外围,内有河道、山峦,田野肥沃广阔,完全可以就此取材。

“诗歌离乡村很近”,这个发现让董艳激动不已。但她也深知诗歌要以关注儿童生命、热爱生活为引领,以发展儿童思维、重视情感体验为支撑,“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

通过乡土诗歌的吟诵,进一步锤炼孩子的语感,董艳发动学生集体作诗、个体作诗,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形成合作意识。“乡土乐”这一诗意课程体系就此开启。

2013年9月,董艳启动了课程“沐浴古来之风”。借助朗诵音频教学生吟诵,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师生从平仄声律到古诗吟唱再到绘画解析,在对对子里穿越,在古诗词里穿梭,在小古文中徜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成了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一颗心!

通过诵读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时学生都能按秩序安静排队下楼。盛汤时,许多学生自愿让更小的同学先来,值日老师反复说教竟不如这一次诵读更有效果。董艳知道,学生是真的读进去了,文字的精髓也悄悄影响了他们。

2013年,董艳与学生借着《向着明亮那方》的吟唱走上了课程“那诗意乡土的歌”。以读写“乡土儿童诗歌”为主题,在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的小故事,谈吟诵的体会,共读共写共享诗意。周二集体朗诵《麦苗》等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诗,由学生为诗配画,把诗改写成故事;周三董艳写诗送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董艳引导学生对农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确定主题,集体创作《插秧》等诗歌;周五习诗,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并说说创作的小故事;周六“寄诗”,静下来,沉进去,凭着记忆,课堂上学生的言行举止,言语表达时的神情变化,倾听者的面部表情……董艳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提升课程质量。

2014年3月学生写诗送给董艳:

一个个孩子,笑了/一篇篇写话,动了/一本本书,醒了/笑了,一个个文字/动了,一篇篇课文/醒了,一个个动态/我们的董老师/很热情,天天钻进教室里/和我们在一起……

听到学生的诵读,董艳说:“做教师,任何表扬都比不上学生纯洁的语言让人觉得幸福。”

师生就这样读了600多首儿童诗,董艳写了600多首儿童诗,学生累计创作了3000多首儿童诗。学生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少年诗刊》等杂志上,董艳则写了20多万字的课程叙事,先后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征文中获特等奖、年度十佳课程提名奖,申请的六安市市级课题《乡土儿童诗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于2019年顺利结题。

之后,结合古诗词的厚重、儿童诗的活泼,董艳和学生一起把古诗词、小古文、课文改写成儿童诗,开启了“诗与诗”“诗与文”“文中诗”等课程,孩子的心智得到了解放和成长。“乡村孩子是一首诗,这首诗荡涤着我的灵魂,让我以生为镜,反观师魂;农村教育是一首诗,这首诗纯净着我的生命。”就这样,董艳不再困惑,而是以自然为师,开启了教学相长之路。

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

做教师,也做诗人,以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一直以来,董艳都未停下探寻自我成长之路,她阅读、写作、思考、实践,在小小的乡村开出了一朵香气四溢的花。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董艳从未忽视过孩子的阅读,她与孩子一起“荡舟书海”,每月共读一本书,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幻想、人文、科学等系列书籍纷纷走入乡村孩子的眼中、心中。

在《夏洛的网》共读中,学生刘岚潇在读后感中写道: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现在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了一张网,让我相信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可以为他人织网……

师生一起共读了500多本书,孩子们写的读书笔记、做的手抄报攒了一人多高。在一次学生征文比赛中,董艳班里有3个学生参赛并捧回了两个省级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家长也竖起了大拇指:“农村孩子也很棒!”

从读书中来,再到写作中去,董艳开启了“品味乡土生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超市,走向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笔描摹农村生活。

初冬时期,穆蕊蕊写的小诗感动了很多人:

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见了我们家冻得缩成一团的小鸡,我就想我应该种一个大大的太阳了。”穆蕊蕊在谈起自己的创作故事时说。

当孩子的小诗、创作感言以及配画发表出来以后,许多家长被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

2016年,董艳以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为突破口,研发读写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让他们在阅读彼此文字中了解对方所在的环境,感受那被拉长的教育温暖。

2017年3月,郑恩耀给妈妈的信中这样说:“亲爱的妈妈,您怎么样了?您的身体好吗?最近吃得好吗?活好不好干?辛苦吗?我的学习您不用担心,我会很努力的……”

妈妈回信:“可爱的儿子,妈妈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好。就是想你了!只要你健康成长,妈妈什么都好……”

每每在群里看见这样的信,董艳的泪就止不住地流。留守的孩子不再因缺失的爱而孤单,远走的父母不再因爱的缺失而不安,此刻的家长和孩子是幸福的。

用心用情守一方乡土教育

在阅读中,董艳认为有一本书最契合自己的成长,那就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在书中提到了“教育节奏”的概念,并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进行定义。做学生18年,做教师18年,董艳尝试以自己18年的角色转换来给这个“节奏”和阶段作出注解。

在读与写的精心雕琢和梳理总结中,董艳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课堂叙事形式:教材解读,浪漫感知,用走进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精确记录,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综合运用,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

董艳的读写行动引来了不少关注:她成了教师领读者,与老师们一起共读;她在《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写作心得;她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讲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读写故事……2016年,在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及霍邱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董艳申请成立了新教育萤火虫六安分站,她带领义工教师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及教育交流,教育服务覆盖了10多个县市的60多个乡镇,惠及8000多名师生。义工教师高亚男说起公益课程,深情款款:人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时,眼睛会发光的。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家长说,公益课程是农村孩子最好的“营养餐”。

2019年,在董艳的倡议下,一群乡村教师成立了“燎原”成长团队,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每月共读一本书,他们希望以叙事来解读教育,以阅读来成长自己、成全学生。疫情期间,他们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开展线上公益课程“晨诵 共读 说写”推送,惠及六安市2000多名学生,深受大家喜欢。

“不管18年还是28年……学生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董艳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