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昆明植物研究所
175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005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00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010 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 04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20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04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 02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023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076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062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121 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仪器研制中心 07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4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012 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029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042 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 123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03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037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038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0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127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 058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17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37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25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0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2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035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036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055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100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10 中国科学院广州电子研究所 109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113 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01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01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44 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 084 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009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021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099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26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03 中国科学院武汉情报文献中心 032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46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068 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14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119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004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061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 128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01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01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022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025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39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136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067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140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116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098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18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028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044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060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069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070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08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22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039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095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132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174 中科实业集团(控股)公司 019 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129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014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049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096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138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056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057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008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145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147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 150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131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104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142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148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041 中国科学院北京软件工程研制中心 03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033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106 中国科学院广东分院 097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066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080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015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016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02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027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073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074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059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064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4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07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15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075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07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078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151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079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08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083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085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082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086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08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090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091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092 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08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1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2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0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130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105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1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093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0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0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35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33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43 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 094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14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7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昆明植物研究所院士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男,1916年6月出生,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2013年6月20日逝世。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中国植物志》是表征我国高等植物特征与分布最完整的著作,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吴征镒院士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
吴征镒院士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
吴征镒院士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科学地划分了中国植物属和科的分布区类型并阐明了其历史来源,形成了独创性的区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完成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为资源保护和国土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修改了世界陆地植物分区系统,为植物区系区划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征镒院士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国之初,他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解决了我国橡胶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使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紧缺得到缓解。推动了我国植物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以及引种驯化等工作。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施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吴征镒院士编著了《中国植物志》(包括英文版)、《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被》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75篇(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国际奖1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吴征镒院士治学严谨,所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如今已是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目前,吴征镒院士仍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2007年1月还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典》主编,近年来仍在发表重要学术论著。
吴征镒院士知识渊博,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贡献。
3、昆明植物研究所地址
中科院植物硏究所博士毕业I生当敎授,到植物园,到硏究机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