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学生普遍穿着。那么,校服设计说明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设计理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校服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学生青春阳光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出时代的文明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设计风格与港澳台职业教育发达的地区的设计风格接轨。
二、款式说明
校服系列以浅天蓝色为主色调。
(一)春秋装
1、男装:修身的西服套装,上装前片的左胸位印本校特色校徽,收腰省,腰线下左右各一个口袋,后片为后中线分割;搭配白色衬衫,合体西裤,充分彰显男生的阳光活力和帅气。
2、女装:短版的修身西服套装,上装前片的左胸位印本校特色校徽,收腰的设计显出了少女的优美曲线,后片为育克分割加刀背式;搭配收腰短款白色衬衫,合体西裤,充分彰显女生的青春阳光和美丽。
(二)夏装
男女上装均为白色的POLO衫,前片的左胸位印有本校特色校徽,袖口和下摆处有浅天蓝色的装饰边;裤子为浅天蓝色的休闲运动裤,充分彰显学生夏天运动的活力。
三、面料要求
(一)西服套装采用棉麻混纺面料,舒适挺拔,不易起皱;衬衫采用棉和腈纶混纺,舒适透气,易洗涤。
(二)夏装的POLO衫采用针织面料,裤子采用棉和涤纶混纺,吸汗透气,便于运动。
###2校服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所针对的团体是学生,所以设计要考虑与其相关的因素和特定环境的穿着要求。
1.颜色,校服要求活泼而不失严谨,轻松而稳重的颜色,这样就要把颜色搭配好,例如很多校服采用蓝白搭配就是这个意思。
2.比例,可以按照你设计校服的人群的平均身高来设计。
3.如果你要手工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一定的服装结构知识,这样画起来就会依据人体而设计
###3【要突出学校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于是,在进行校服设计时,应结合学校的校训和内在的文化底蕴,在校服上可以展示出来。
【款式风格上保持朴实】
学生校服和一般的服饰不同,它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在设计款式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身份,且更不能过于追求时尚潮流,让学生校服和其他服饰没有区别。同时,在校服的价格上,不能过高,毕竟学生还是消费者,没有创造价值。
【要与其它的学校有所区别】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家学生校服的订制厂家,他们提供的校服在款式风格和外形上有些类似,于是,学校在设计校服款式时,应尽可能避开其它学校的校服特点,设计相对独特的校服款式,让人能够十分明显地分辨出学生所在的学校。比如书可以把学校的名称、学校的校训等喷印在校服上。
【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校】
一般来说,可以为学生提供两套不同的校服,满足他们的穿戴需要。
###4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熠熠生辉。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阖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园内得宠
三十年代出现的旗袍款校服,逐渐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为流行的十年
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杨沫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看看这时期的学生吧,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但这可不算校服,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在80年代后期,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运动校服一统天下
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这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
二十一世纪:制服式校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笼统的运动校服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们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韩版,制服式的校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制服能一定程度上传播社会礼仪文化,培养孩子的社会规范性。美观、舒适、安全是制服的主要表征,制服设计中加入一定的时尚元素,既不失制服的规范,又能凸显孩
子的青春活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